墨空第二代电调焦实测效果出炉,与天文智能控制器配合默契

上一期我们在室内开箱了墨空第二代电调焦,其本体结构进行了升级,配件中加置了能够辅助齿轮快速定位的齿轮定位器。对于这款产品的实际表现,很多星友也都期待满满,本期就让我们一探究竟。

测试过程采用同一套设备,并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进行。通过使用 N.I.N.A 软件和天文智能控制器,连续进行三次自动对焦,比对对焦结果和对焦曲线,检验电调焦的对焦效果以及天文智能控制器对焦算法的稳定性。

▲ 墨空第二代电调焦实测效果视频


以下是图文详解👇

使用 N.I.N.A软件 自动对焦

由于此次测试的望远镜调焦座具有较大空程,电调回差初始设置为1000,对焦步长为150,曝光时间为2s,具体的参数设置可以按照个人设备的实际情况调整。

下面开始自动对焦。

第一次自动对焦

第二次自动对焦

第三次自动对焦

小结

在进行连续三次自动对焦,我们均能看到对焦曲线的拟合判定系数都在0.99及以上,并且每次对焦后的位置都相当接近,说明墨空第二代电调焦自身机械结构精巧、对焦精度高。




使用天文智能控制器 自动对焦

初步展现墨空电调焦对焦的稳定精准后,继续在天文智能控制器中进行连续的三次自动对焦,其中第一次对焦说明对焦算法是否稳定,后两次对焦进一步检验对焦算法的稳定性。

将曝光时间设定为1s测试图像效果,确认自动对焦使用的曝光参数。

第一次对焦,曝光时间设置1s,自动对焦成功。

退出自动对焦,盖上鱼骨板,调整单帧曝光时间为20s,检验自动对焦准确性。

第二次对焦,曝光时长同样设置为1s,自动对焦成功。

退出自动对焦,盖上鱼骨板,曝光时间调整为60s,检验自动对焦的准确性。

可见鱼骨板下拍摄到的星芒锐利,直线星芒正好位于“X”形星芒交点处,说明此时焦点准确。

第三次对焦,曝光时间调整至1s,自动对焦成功。

小结

天文智能控制器能够良好兼容墨空电调焦,对焦配合默契。三次连续自动对焦均顺利完成,拟合曲线趋势流畅,其间可见星点锐利,说明天文智能控制器对焦稳定准确。




 鱼骨板的原理及使用

在进行天文摄影的自动对焦过程中,鱼骨板几乎是许多新手最先接触的一种对焦辅助工具。在上述对墨空第二代电调焦进行实测的过程中,我们也使用了鱼骨板来校验焦点位置准确与否。为了帮助新手更好地理解这一工具,下面我们简要介绍它的原理和使用方法。  

/名称由来

鱼骨板的正式名称是 “Bahtinov Mask”,由俄罗斯业余天文摄影师 帕维尔·巴赫蒂诺夫(Pavel Bahtinov) 于 2005 年发明,并以他的名字命名。由于其三种特殊的栅格图案形状类似鱼骨,国内爱好者习惯称其为“鱼骨板”。  

/原理解析

在不使用鱼骨对焦板时,星点的衍射图案通常表现为圆形的艾里斑;而鱼骨对焦板由于三部分特殊的栅格构成的结构,使星点的光线经过望远镜后形成“X”形衍射图案,根据这一“X”形衍射图案是否对称来判断对焦的准确性。  

当望远镜偏离最佳焦点时,中央直线会偏向星点的两侧;当中央直线位于“X”形衍射图案之间且两侧角度对称时,说明望远镜达到了最佳对焦状态。  

对焦时使用鱼骨板时星点衍射形态对比

(中间:焦点准确,左、右:略微失焦)

/辅助调焦步骤

1. 初步对焦:相机连接到望远镜,进行粗略对焦,并对准画面中的亮星。  

2. 安装鱼骨板:将鱼骨板安置在望远镜物镜的前端,确保固定牢靠。  

3. 拍摄检验:使用单张曝光模式拍摄画面,观察亮星的衍射图案。  

4. 微调校准:根据中央尖峰在“X”型图案中的移动趋势,微调望远镜的调焦器,直至中央尖峰精准穿过“X”型图案的交点。  

5. 拍摄目标:确认对焦准确后,取下鱼骨板,即可开始拍摄目标区域。



END

遨游星海,探索宇宙之美

尽在图谱天文



新品发布/爆品推荐

图谱天文动态

作品分享/天文科普